俄军苦战三年才搞明白,轰炸火车站和铁路线,比正面硬刚更管用
在长达三年的激烈冲突中,俄罗斯军队经历了一场艰难而代价高昂的学习过程。战争初期,俄军倾向于依赖其传统的军事优势——庞大的装甲部队、重型火炮和正面强攻的战术,试图以压倒性的力量迅速摧毁对手的抵抗意志。然而,这种正面硬刚的策略在灵活而顽强的防御面前,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,导致进展缓慢且损失惨重。
经过无数次的实战检验和深刻反思,俄军指挥层逐渐意识到,现代战争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前线的兵力对决。他们发现,破坏和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网络,尤其是针对火车站和铁路线这类关键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性打击,往往能产生比单纯正面交战更为深远和有效的战略影响。
铁路是现代军队维持大规模作战的生命线。它承担着运送兵力、武器装备、弹药、燃油以及各类补给品的重任。一旦铁路枢纽或关键路段被摧毁,前线部队的补给立刻就会陷入困境。弹药短缺、燃油见底、援军无法及时抵达——这些因素会迅速削弱一支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,甚至可能引发战线崩溃。
俄军开始调整其空中和导弹打击的重点。他们不再仅仅追求摧毁前线的几个阵地或几辆坦克,而是将更多资源用于精确打击后方的铁路调度站、编组场、桥梁和隧道。这些目标通常防御较弱,但一旦瘫痪,其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。一列无法前进的军火列车,其战略价值可能远超在战场上被击毁的十辆坦克。
这种战术转变带来了显著的效果。对手的机动能力受到严重制约,预备队的调遣变得迟缓,前线部队不得不因补给不足而收缩防线或放弃进攻计划。俄军得以以更小的代价,换取更大的战略主动权。战争的形态从血腥的消耗战,逐渐转向对敌方战争潜力的系统性削弱。
这一认知的获得,是用三年时间、无数鲜血和巨大资源消耗换来的宝贵教训。它再次证明,在现代战争中,打击后勤和基础设施往往比正面硬刚更管用,更能决定战争的最终走向。